首页 武冈文学 新乡土散文的湘西南典范《邵阳日报》

新乡土散文的湘西南典范《邵阳日报》

林日新 2022-01-18 17:39

新乡土散文的湘西南典范

——读《邵阳文库·周伟卷》

林日新

       最初读周伟的散文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在《邵阳日报》的“双清”副刊看到他的散文《一个字的故乡》,那是一篇非常干净、纯粹、优美的散文。他用三个简短的故事来描述故乡,他说“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故乡里最美最美的一个字是怀,最暖最暖的一个字也是怀”“故乡里最怕最怕的一个字是单,最真最真的一个字也是单”。仅仅用简单的三个字:等、怀、单,就真真切切地把世人心目中最熟稔最挚爱最留念的故乡刻画在读者的脑海里。从此,我便记住了这位年轻的本土作家,喜欢上了他的乡土散文。

     《邵阳文库·周伟卷》分九辑,共收录了70篇作品,计30万字,涵盖他2016年以前的大部分优秀散文作品。因以前我已看过他很多作品,这本厚达400页的书我竟然只用两天时间就看完了。看早先读过的文章,如《一个字的故乡》《乡村女人的风景》《相骂》《我们生活清汤寡水》等就像与老友重逢,即使走马观花地浏览也能了解其中大致内容。对没有看过的文章,如《大地静美》《耕堂荷韵自然心》《永恒的背影》等篇章,则必定慢嚼细咽,细细品出其中妙处来。周伟的散文朴实而干净,特别在传承和解读乡村民俗风情的文章中,“有深情,不矫饰;有力道,不粗鄙;有质地,不拖泥带水”。

       我尤其欣赏周伟散文中的奶奶形象,虽说散文不如小说那么讲究人物形象的刻画,但他散文中那个无处不在的奶奶形象格外吸引人。她有着“观音菩萨”般的好心肠,博爱、向善、知足常乐,懂得感恩,也善于教人感恩,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幼时的作家,也温暖着邻近乡里乡亲。奶奶并非作家的亲生奶奶,她是祖父的续弦,父亲的后妈。这个奶奶没有生育,没有亲生的孩子,但她视所有孩子为自己的孩子。以致作家如今回忆起来仍然是温暖满满:“一路走着,我始终都有一个信念:走,走,走,走过去就是家了!家里有奶奶,家里有红彤彤的煤油灯,家里有烤得喷香的红薯,间或还有两个荷包蛋,浮在油汪汪热腾腾的汤碗里。”虽然“奶奶从无生养,却生养得更多,亲人更多,这无疑源于奶奶无私的爱心和执着的责任心”。奶奶乐善好施,“总是教导我们,想想别人,再想想自己”。奶奶看到一个看到摸相盲人可怜,有心帮助他,就让他摸摸我,即使盲人摸了“半天不说话”,只用一句“好相好相”来敷衍时,奶奶居然还给了他两元钱,要知道当时“读一期的书才用九角钱”!奶奶待人真心实意和重情重义,“善塘院子不管哪个,只要一声喊,奶奶就赶紧踮起小脚,满院子里跑,把个脔心把把都捧出来了,把家里珍藏的宝贝疙瘩也毫不吝啬地献出来”。奶奶的善行感动乡里乡亲,以致“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的奶奶……不管大人、小孩子,大家都喊她奶奶,盛赞她的种种美德,传说她的许多善事”。乡里的生活平淡如水,在作者不紧不慢、悠然散淡的描述下,一切又变得那么实在、浪漫而富有诗意。奶奶的形象出现在他很多的作品里,成为他做人、处世、为文的精神灵魂。

      周伟的家乡洞口与我的家乡武冈相邻,曾属一县所辖,其间的民情风俗、俗言俚语、生活习性,同根同源。因此,读起他的散文来,就像在阅读自己的历史,品味自己的生活,文中的人物就像自己身边的乡里乡亲、叔伯兄弟、亲朋好友……我深深地体会到,“他用心在乡间旮旮旯旯行走和思索,关注那些沉默的灵魂”;他在用那如椽之笔,用诗意的眼光充满感情地描写乡间父老乡亲,叙写他们平凡、朴实而又真实的人生。


新乡土散文的湘西南典范

最初读周伟的散文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在《邵阳日报》的“双清”副刊看到他的散文《一个字的故乡》,那是一篇非常干净、纯粹、优美的散文。他用三个简短的故事来描述故乡,他说“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

http://szb.shaoyangnews.net/....../content_19711.html快照

邵阳日报2022-01-18


阅读 1972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